紙管建築~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

紙建築 環保又堅固 別用偏見看待    聯合新聞網 【記者賴素鈴/報導】

果真「太歲頭上動土」!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 竟然說服普立茲克獎大師琵耶諾 (Renzo Piano)在他設計的龐畢度中心上方,加蓋長條形的糓茂辦公室,「你們以後到巴黎,歡迎來參觀我的辦公室。」坂茂(Shigeru Ban) 俏皮加上一句:「不過,恐怕得買票,因為我的作品已經變成龐畢度中心的展覽了。」
以「紙建築」在國際間如日中天當紅,坂茂 (Shigeru Ban) 不但在千禧年漢諾威世界建築博覽會備受矚目,今年也贏得龐畢度中心將於法國北部梅茲 (Metz)建造分館的國際競圖,並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本館上方,由學生以三個月時間用紙管蓋出坂茂(Shigeru Ban) 的辦公室。

Ban_Pompidou_Studio_w320_01 
Ban_Pompidou_Studio_w560_01 Ban_Pompidou_Studio_w560_02
坂茂(Shigeru Ban) 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於2005年11月27日上午以「建築作品與人道主義行動」為題演講,現身說法見證:紙管建築不但環保,也可以很堅固、很耐久,還冬暖夏涼。
坂茂(Shigeru Ban) 主張建築師應實踐為弱勢服務的社會責任,曾擔任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 (UNHCR)顧問,為盧安達、阪神地震、南亞地震難民建造避難屋,而他於神戶所建的鷹取紙管教堂,在阪神地震十周年之際功成身退,將在台灣由邱文傑建築師協同設計,重現於埔里桃米社區,作為災後重建精神攜手交流的表徵。
紙不是很脆弱嗎?紙能耐台灣的潮濕嗎紙房子能撐多久?即使坂茂(Shigeru Ban) 發展紙建築已十餘年,對紙的疑慮仍普遍存在於大眾,而他經由不斷的科學測試與真實案例,陸續在日本、德、法取得建築許可,證明紙建築可以經由紙管材料的研發、內容物填裝、結構計算、補強,讓這項人工材料運用得比天然材料更符合需求,又有造價低廉、組合容易的優點,接頭設計易於更新材料,也能解決紙建築維護整修的年限問題的疑慮。
坂茂(Shigeru Ban) 直言,發展紙建築至今他未曾遇過無法突破的瓶頸,最大挑戰在「人的偏見是最難克服的」。
經歷既往曾在多國實現的經驗,坂茂(Shigeru Ban) 希望此番也能和台灣當局有良好互動,並表示不介意新的許可過程與測試,唯一只擔心無法突破觀念偏見。
內政部建研所長丁育群則在會後表示,紙建築在台灣確實可能面臨結構、防火法規的疑慮,但目前推動「性能法規」可以補建築技術法規的不足,他也指出,台灣很多法規程序會造成新設計、新建材、新觀念的阻礙,行政單位也需檢討改進。


紙管建築 台灣再生
李欣如
照(圖)片提供者:侯聰慧‧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功成身退的「鴈取紙教堂」將在台灣再生,延續愛與互助的精神  台灣第一棟紙管建築將在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誕生!這裡曾是百年大震受創最嚴重的地方,現今將透過日本鷹取紙教堂在台灣南投的再生計畫,成為串連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及日本阪神大地震兩地居民情感的橋樑。在鷹取紙教堂台灣再生計畫推動委員會的規劃下,台日震災社區重建的交流站、台灣社區營造的聚會所、重建區農產品及社區產業展示、生態保育推廣與社區學習的講堂…等多功能的構想,都將賦予紙管建築新生命。

坂茂建築師的人道主義行動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贈與坂茂建築師「愛與互助」  談到紙管建築在台灣再生的計畫,就必須先認識大膽使用紙管材料、富有人道精神的日本坂茂建築師。當一九九五年日本發生芮氏七點二的阪神大地震時,奪走了六千多條人命,其中包括神戶市居民的信仰中心「鷹取教會」也被震垮了。坂茂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之邀發表演講時表示,地震後造成的慘重傷亡,除了自然的破壞力量外,建物的設計不良也是其中的原因。於是,他問自己「身為一位建築師能為受創的社會做什麼?」 

  當坂茂前往鷹取教會時發現,教會雖已遭毀損成一大片的斷垣殘壁,卻仍舊是社區重建義工們的重要據點。因此,他主動提出興建「紙建築」的提案,在「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集會所的理由下」,不僅自行承擔經費的籌措,還有義工的招募。最後,以58根一人環抱的紙管,圍成一橢圓形的場地,作為社區的集會中心與教會的彌撒場地。在震後的十年間,鷹取紙教堂跨越國籍、宗教,扮演社區重建過程中居民交流的場所。

紙建築的完成需要經過多次的測試  今年元月,由台灣組成的「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市民交流會台灣訪問團」前往日本參加阪神大地震十周年活動時,訪問團團長、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在得知鷹取紙教堂的任務即將卸除,便提出「以紙教堂作為台日交流的象徵,讓它在台灣重生的想法」。沒想到坂茂建築師很快地就同意,對此廖嘉展表示,此遷移計畫受到各方的支援,如今紙建築相關的材料已經運至台灣,接下來則需要各方學者、專家共同討論,讓紙建築在台灣的再生計畫能早日完成。

阻礙來自於人的偏見

阪神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鷹取教會也被祝融毀於一旦  由於文化背景、地理特色與當地人文的種種差異性,紙建築如何融入台灣的土地,發展出在地的特色顯得格外重要。負責紙建築在台灣再生的設計師邱文傑表示,「紙是低調、極簡的材料,他將會與坂茂溝通後,再針對埔里的特色賦予紙建築新生命。」但是,台灣的營建法規、消防規定,都有可能讓紙管建築無法如期完成,內政部建研所長丁育群說,目前推動的「性能法規」可以補建築技術法規的不足。丁育群同時指出,台灣很多法規程序會造成新建材、新觀念、新設計的阻礙,因此相關行政單位也須加以檢討、改進。

  除了爭取公部門的支持外,還要化解一般民眾對紙建築懷疑的態度。「紙不是很脆弱嗎?怎麼耐得住重力與台灣潮濕的氣候?」坂茂致力於研發自然建材的運用、創發紙建築的探索與實驗,他認為設計與法規的限制都不足構成阻礙,最大的阻礙反而是人對紙建築的偏見。從結合與紙本質相近的木頭就能增加強度,而抗濕的問題則有賴人為力量做出防水的紙管;為通過國家的建築許可,他經過多次的科學測試與真實案例,已經陸續在日本、德國、法國取得建築許可。他指出計畫總是會有挑戰,但是經由紙管材料的研發、內容物填裝、結構補強,結合造價低廉、組合容易與接頭設計易於更新的優點,都有助於解決紙管建築維護、整修的疑慮。

重建,從不止息

利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迅速重建地方交流據點  其實,坂茂建築師早在阪神地震前一年就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非洲盧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他說:「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共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紙管建築在他的理念中,不再只是結合高科技的創作,更深含對人類社會的關懷責任。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對紙建築再生的期望是「讓空間凝聚、衍生永續經營的新思考,產生更多動人的故事。」同樣走過災難的國度,在重建經驗上更應攜手向前,透過鷹取紙教堂在台灣的再生計畫,不僅促成台、日重建區的經驗交流,也讓重建歷程能流傳,更注入台灣建築領域一股新思維。


  鷹取 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記者會

以紙管建材打造災難重建區的建物,是一種創新的嘗試與思維,對國內建築界而言也是一種新啟發。圖為記者會現場的 Paper Dome建築模型。

1995年阪神地震所引發的大火,讓鷹取教會陷入一片焦土,火勢一直延燒到耶穌像背後才止住。

 「鷹取 Paper Dome在台灣的再生,將是台灣第一棟紙管建築,並將成為串聯台日兩地重建區友誼的橋樑!」
 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由日本知名的建築師坂茂設計、義工共同打造的鷹取紙教堂(鷹取 Paper Dome ),二○○五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即將在台灣重生!
 九月三十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舉辦的記者會中,台日兩方的代表均對這項歷史工程充滿期許。

毀損的教會,社區的救援基地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芮氏規模七點二的阪神大地震襲擊日本關西地區,重創神戶市及週邊衛星城鎮,奪走六千兩百多條人命,全半倒房屋各約十萬棟。
 鷹取教會所在地的野田北部,九百戶住家,高達百分之七十點四的房屋全毀。許多人喪失了至親,房屋、工作一夕不保。
 鷹取教會雖在震災中毀損,卻仍扮演鷹取地區社區救援基地的角色,尤其這一帶長久來即居住許多韓國、菲律賓及越南人,震後初期因為語言不通而充滿不安,鷹取教會適時成了這些外國人交換情報、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教會也設立多語言的廣播放送,將震災相關訊息傳遞給在日外國人,並推動亞洲女性的自立計畫。
 「在這樣的地震災害中,醫生與護士對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那建築師又可以貢獻什麼呢?」日本國際知名的坂茂建築師不斷思索著。阪神地震後,坂茂來到了神戶目睹不同國籍的人士在毀損後的鷹取教會進行戶外彌撒。彌撒結束後,他向神田裕神父建議建造一座暫時性的紙屋,但神父目睹焦土後的家園,並不考慮短時間內重建教堂,但他表示,如果義工可以蓋一個暫時性的房子給社區的人當作集會所,他會很高興。

建立在焦土上的紙建築


紙教堂是多功能使用的社區集會所,代表著無數奉獻者及義工的精神。

坂茂建築師以「紙建築」的創發及運用而聞名,不僅在建築上有傑出的表現,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曾說過:「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共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
 阪神地震前一年,坂茂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非洲盧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此次為了替鷹取地區的災民設計一座紙教堂作為集會所,他四處奔走、演說,募集整個建造費用所需的一千萬日幣。
 三百多位義工及教友共同打造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地震滿八個月的九月十七日正式完工,義工們在慶祝晚會上將她命名為「鷹取 Paper Dome」。
 震後十年間,這個面積約一百七十平方公尺、由五十八根紙管圍成橢圓形空間的鷹取 Paper Dome,是社區災後重建過程中人與人間的橋樑,是居民交流的場所,它跨越國籍、宗教,許許多多的人在此互相分享悲傷、喜悅、挫折與歡欣,這裡也被稱為是「社區營造、交朋友」的地方。

  Paper Dome在台灣重生


垂水英司先生帶來神戶地區各重建時期的影像紀錄,致贈台灣的推動委員會。


在台日雙方推動委員會的努力下, Paper Dome的再生即將積極展開,這段「走過災難,攜手向前」的行動,亦期待各界的支持與參與。

 二○○五年元月,由台灣重建區的朋友組成的「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市民交流會台灣訪問團」,在參加阪神大地震十週年紀念活動時,於野田北部邂逅了鷹取 Paper Dome。
 得知紙教堂即將功成身退,於六月拆卸時,訪問團團長、同時也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即提出能否讓 Paper Dome在台灣重生,藉以搭起台、日地震重建區友誼的橋樑?當場獲得教會及社區朋友的贊同。
 在鷹取教會以及日本「鷹取 Paper Dome台灣再利用計畫執行委員會」的協助下,鷹取Paper Dome的紙管等建材已順利運抵台灣,正逐步展開規劃。
 在記者會中,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致詞時表示:「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工作已進入第六年,正是需要反思的時刻, Paper Dome的到來是一個契機,希望能在台灣延續她的生命,並且作為我們再思考與再出發的基地。」
 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陳亮全亦表示,重建工作是沒有截止日期的, Paper Dome象徵著再發展與永續的目標,同時也示範一種新建築模式與材料的運用,對於重建區的家屋再造等工程,都會是一種新的意義跟挑戰。
 負責再生設計的建築師邱文傑,將與坂茂建築師進一步溝通後,讓飄洋過海而來的 Paper Dome除展現永續、低調、純樸的建築

空間特色外,也賦予新的生命與價值。
 此次日本的推動委員會亦有垂水英司、天川佳美、天川雅晴三位委員特地出席記者會,垂水英司先生以「滿載著社區營造的心到台灣」為主題代表發言:「 Paper Dome充滿著許多人對於社區營造的期望之下,來到台灣展開重生,也希望能將這些對社造的期望傳達到更多人的心中。」

 


日本著名建筑師阪茂展杰作 法國河上搭紙橋  2007-07-28 (新華社)

 

 日本著名中生代建築師阪茂27日為自己在法設計的於法國南部加爾東河上,距離聯合國世界遺產古羅馬嘉德水道橋只有半英里紙橋揭幕,紙橋建與阪茂秉承的環保、輕質建築理念相一致,這座橋樑的建築原材料幾乎全部是可循環利用的紙。阪茂說,建造一座「紙橋」是自己長期以來的夢想之一。

一次能載20人

這座橋梁建在加爾東河一段寬度約10米的

河段上。橋呈弧形,類似石拱橋,兩端分別固定在略高于水面的沙石堆中,周身呈原木顏色,由類似扶杆的紙筒相互連接而成。

紙橋重7.5噸,橋身由281個硬紙筒組成,每個直徑4吋及11.9毫米厚。梯級採用再造紙和塑料,基座由多個塞滿沙的木箱組成。紙橋十分堅固,整座橋梁總量約7.5吨。 建築人員曾使用合共裝滿1.5噸水的汽球,測試紙橋的承受能力,估計可容納20人同時站立

阪茂以採用環保、輕便的建築材料而聞名,他表示,紙橋和羅馬石橋形成有趣的對比,紙也可以永恆、強壯、持久,「我們要摒棄對紙的偏見。建一座橋是我的夢想。」

據悉,在24位法國建築系學生及3名日本學生的幫助下,他阪茂花了一整個月時間建橋。有鑑雨季來臨會沖毀紙橋,所以決定在雨季前開放紙橋給公眾參觀,展期於週一起為期六個星期。

阪茂於1957年在東京出生,他曾用硬紙板替日本、土耳其及印度地震的生還者設計收容所,因而聲名大噪。他參與設計新的龐比度現代藝術館,採用木、鋼及玻璃建造,預計明年開幕。他的建築創作遍佈世界,包括東京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寓所、2000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以及紐約遊牧博物館。

編 號: 508572    
攝影作者:   
文件名:yssppp77395.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寬:299 X 450  
說明:yssppp77395.jpg

編 號: 508567    
攝影作者:   
文件名:yssppp77396.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寬:374 X 300  
說明:yssppp77396.jpg

上圖:阪茂走在紙橋上

倡導環保理念

阪茂在建筑設計領域始終倡導環保理念,力求采用輕質原材料。而可循環利用的紙正好滿足了上述兩個要素,成為阪茂的靈感來源。

有意思的是,這座“紙橋”的選址也頗為特殊。距离它不足1公里處,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法國著名的古羅馬水道加爾橋。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古羅馬石橋和紙橋,”阪茂說,“紙其實也可以變得永久、堅韌和耐用。我們應該拋棄掉那些偏見。”

根据計划,這座“紙橋”將從30日起開始對公眾展示,展期為6周。不過,“紙橋”和石橋比起來還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難以在雨季保持原來的堅固程度。在法國當地9月進入雨季后,阪茂准備將這一橋梁拆除。

 


人物介紹:

 

於1957年在東京出生,畢業於南加州建築學院,在磯崎新工作室工作。

  • 他曾用硬紙板替日本、土耳其及印度地震的生還者設計收容所,聲名大噪。並因此成為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顧問。
  • 分析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所以用最簡易的工業再造紙建臨時建築,解決日本缺少資源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一現實問題,這就使得當代建築學上所提出的「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的觀點有了具體的例子。
  • 對紙的強度進行研究,將紙筒作防水、防火處理,並進行加固。在嚴格的強度測試之後,紙筒解決了耐久性等問題,完全可以替代鋼筋水泥。1993年,阪的「紙筒建築材料」被正式認定為建築物的構件。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日本館

  • 日本館是頗受矚目的「紙質建築」 ,以再生紙為材料的「紙管」形成龐大的網狀結構,經過防水和防燃處理的「紙膜」作為外牆和屋面。
  • 日本館面積為三千六百平方米,四面都有開口,牆壁全部由紙管構築,厚度為12.5公分,全長40米。
  • 展出內容大都是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有關環境問題的產品,以及為縮小浪費促進再生的市民行動介紹。
  • 它不僅用可再生材料展現了「人- 自然- 技術」的世博會主題,而且體現了日本傳統生活中紙質材料的象徵意義。世博會以後,日本館被拆卸運回日本後,回收利用作為學生的練習本。

紙管網狀結構

「紙膜」外牆和屋面

防水和防燃處理

臨時避難所

  • 一九九四年,非洲盧安達因為內戰引發了難民潮,兩百多萬人離開了家園。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提供給難民的塑料帆布擋不住風寒。板提出以紙管搭蓋避難所的建議。
  •  但因為每家的造價不能超過三十美元,若避難所蓋得太好,難民會賴著不走,因此,阪的提議被否決。
  • 但難民居住的塑料帳棚卻得砍伐林木作為支撐架,「兩百萬人要砍很多的樹,這是很不環保的做法。」阪強調,「後來聯合國提供鋁管作為支撐材料,但昂貴的鋁管又被難民賣掉,又回頭去砍樹,樹越砍越多。」
  • 一九九五年,以紙管作為支撐材正式成為聯合國的推動計劃項

目,解決了大量砍伐木材所引發的環境危機,阪也正式成為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的顧問。

  • 提出以紙管代替木材搭蓋避難所
  • 任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顧問

1.紙教堂

神戶發生大地震,阪再一次開始琢磨被他稱作「壓縮木材」的紙板。「為難民設計房子重要的是造價低,容易搭建,還必須保溫隔熱以適應冬夏氣候。最終,阪帶領志願者僅用了一天時間,便建造出一座紙教堂。

2.的小木屋臨時住宅

還建了30座紙質臨時房屋,由填滿沙袋的啤酒箱組成,牆體是紙筒做的,天花板和屋頂是帳篷布做的,每16平米的造價在2000美元內。」同時,這些棚屋還具備可回收、易於拆卸和儲藏的優點。後來,這種紙房子的設計在一些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被廣泛應用。

152個集裝箱建成的可遷徙博物館

  • 博物館用152個集裝箱搭建而成,做外牆,立柱和屋頂分別使用了廢捲紙和乙烯材料,便於拆卸各地巡展。遊牧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又是一個可以遷徙的藝術展廳。

    1.紙橋建於法國南部加爾東河上,距離聯合國世界遺產古羅馬嘉德水道橋只有半英里

   2.紙橋重7.5噸,橋身由281個硬紙筒組成,每個直徑4吋及11.9毫米厚。梯級採用再造紙和塑料,基座由多個塞滿沙的木箱組成。

   3.紙橋十分堅固,建築人員曾使用裝滿1.5噸水的汽球,測試紙橋的承受能力,估計可容納20同時站立。

紙橋

  • 迄今阪完成的紙建築近二十座,從水琴窟的東屋、詩人的書庫、紙的家、紙的精品館、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紙教堂……阪讓一棟棟紙建築成為可能,並受到世界的矚目。
  • 建築要符合法規並不困難,最大的挑戰是人對它的偏見。

                           ——日本建築師阪

  • 在印度洋大海嘯發生後,阪還參與了斯里蘭卡重建當地漁民村莊的活動。阪設計了一種「泥磚」結構的住房,並使用當地橡膠樹製作的家具。

其他材料的嘗試

長城腳下公社——家具屋

  • 他的方案是圍繞竹編織機理展開的,他成功地大規模地運用了竹結構系統,讓自然材料在現代建築的語境下體面地發言。
  • 傳統四合院形式
  • 選擇把竹子劈開,編成蓆子,再軋成板。他把竹膠合板難看的咖啡色恢復成竹子的本色,又把材料拿回日本檢測它的硬度和堅韌度。
  • 這個長方形六面體的房子幾乎是一個空殼,房中的各種家具甚至洗手間和廚房都一股腦地埋在了地板之下,在不同部位打開地板,將房間隨意分割成四室一廳、一室一廳,最多可同時打開七八個臥室,翻開的地板可以做為分割房間的牆,當然也可以收縮進去。不同的家庭可根據需要劃付不同的空間。

的"家具屋"真的把建築當家具來做–木柱是"家具"的柱腳與支撐,藤皮包裹的門板,既是隔斷又是門扇;玻璃在這裡似乎可有可無,如果不考慮溫度的變化,它的作用與空氣一樣;它不是受力的主要元素。

結語

  • 在他想來,房子最重要的意義是設定人與外界的關係。利用新的材料可以建設出一種新的人與外界的交流方式。
  • 生態建築不僅體現在技術,材料上,達到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高效地使用和節約空間
  • (日本)簡介
  • 1957年 出生於日本東京
  • 1977年至1980年 就讀於南加州建築學院
  • 1980年至1982年 就讀於庫柏聯盟建築學院
  • 1982年至1983年 在東京為著名建築師磯崎新工作室工作
  • 1984年 獲庫柏聯盟建築學院建築學士學位
  • 1985年 在東京建立私人企業
  • 1995年 任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顧問
  • 1995年至1999年 任橫濱國立大學建築學助理教授
  • 1996年至2000年 任日本文化唐納·基尼中心助理會員
  • 2000年 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    
  • 曾經出版《紙的建築行動》(築摩書房1998)
  • (日本)作品:
  •     1993年 雙頂屋(House of Double Roof)
  •     1994年 MDS畫廊
  •     1995年 窗簾牆屋(Curtain Wall House)
  •     1995年 家具屋(Furniture House)
  •     1996年 紙屋(Paper House)
  •     2000年 二000年漢諾威建築展日本館
  •     2000年 獲柏林藝術獎
  • (日本)相關:
  •     1997年 《阪》–《GG檔案》,編輯Gustavo Gili
  •     1998年 《阪》–《日本建築》1998年第30期
  •     1998年 《從戈壁到盧旺達的紙管建築》作者竹馬 Shobo
  •     1999年 《阪》–《TOTO Shuppan,1999》

本篇發表於 隨寫, 新聞及政治。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